幻灯二

从排斥到“真香”!谈一谈无人机航拍对传统相机的替代。

点击上方蓝字,记得关注我们!

开篇先打个恰饭的广告:

6月|黄河石林+巴丹吉林沙漠+七彩丹霞+怪树林,银河与航拍专线!

7月|新疆薰衣草+人体草原摄影,诸多经典机位一网打尽

记得17年的时候,自己还在新西兰旅拍。大疆刚发布便携的御1,我就委托国内的朋友帮忙带来了一套,想尝试下上帝视角俯瞰雪山的场面。不过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对航拍的态度一直有些排斥,认为其无法替代传统相机进行创作的乐趣,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而已。

17年入手的御1

直到去年年末,被一位精于航拍的大师抓过去“打通任督二脉”,认识到应该将无人机当做一种独立的创作手段,才正式开始钻研其特有的拍摄规则与手法。今年疫情缓解之后,我几次外拍的过程中,大多数照片都是航拍所得,远超相机在地面机位的出片效率,而且画质可控、视角更加震撼。

所以本篇文章就谈一谈,无人机航拍对传统相机的替代作用。

依然难以胜任的题材

本着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,我想先介绍的是无人机至今无法拍摄的风光主题。

首先是银河。弱光环境不仅挑战着对焦的算法,也需要用到高ISO和长曝光功能。显然,以上三点无人机都难以做到。因此,天文摄影至今依然必须使用传统的单反+大光圈镜头+稳定的三脚架。

其次是传统意义上的海景题材。一方面,很多慢门的效果同样依赖于长时间的曝光,超过航拍悬停的稳定能力;另一方面,随着光线的变化,可能需要频繁地更换不同档位减光镜乃至添加渐变镜——这个对于无人机镜头来说非常麻烦。

此外,海景拍摄大多是低机位以体现潮水与礁石的张力,专门掏出无人机来拍显得多此一举。

最后是正向阳光的大光比环境,这也是最能体现无人机错误用法的地方。

比如下方这个照片,是我为了偷懒,用无人机拍摄的沙漠日落。跟地面机位对比,航拍仅仅是角度飞高了一些,并没有带来构图上的重大突破。相反,大光比的环境会凸显出无人机感应器宽容度不足的短板——成像的画质会很差。

讲完了这些依然存在的不足,接下来就是谈一谈,航拍的优势和新思路。

降低了对天气和光线的要求

在用相机拍照的时候,天气几乎就是最关键的因素。水平拍摄的视角决定了需要晴天的暖光来丰富全局的色彩,需要适量的云层来点缀画面。而好的天气不常有,因此我们习惯于用专业的天气软件来尽可能优化行程,或者用耐心去蹲守天气。

即便是当天的天气爆表,留给拍摄的黄金光线往往也只有日出日落前后的几十分钟而已——窗口期非常的窄。

最后的结果就是,相机拍摄出片率非常低(前提是对审美有追求的人)。一般我每次10天左右的行程,能有4、5张满意的照片就算是不虚此行了。

而无人机是从高处俯拍,视角的方向就决定其对于天气和光线时机的要求能够大幅降低。比如下面几张,有的是乌云密布的阴天拍摄,有的是光线平淡的中午拍摄,但是视角的效果都跟好天气下的黄金光线效果相差无几。

这就大幅提升了我们外出拍摄过程中的时间利用率,白天不用干等着,而是也能进行适当的创作,最终得到更多的出片。

核心优势——机动性

很多人对航拍的构图有个误区:他们仅仅是无人机当作取景视角更高的相机。虽然这也能拍出一些上帝视角的作品,但是没有发挥出完全的功能。

其实无人机真正的核心优势,在于天空中能够几乎不受限制且非常快速地调整方位与角度,这种机动性真正大幅拓展了我们构图取景的思路。

比如在贵州拍樱花的时候,当我觉得农场的小路从近处看杂物很多的情况下,就能快速拉高无人机、通过宏大全景来弥补。

比如我在张掖丹霞地貌,从观景台上看过去,总是会有其他山丘遮挡住最具色彩质感的地貌,就能用无人机绕过去、然后贴近拍摄细节。

再比如在巴丹吉林沙漠,我就能大范围搜索可以承担引导线和构建层次感的元素,然后再去决定取景的范围——这在以前地面机位拍摄的时候是完全碰运气的事情。

画质的改良方法

无人机最受到诟病的地方就是其感应器太小,对于噪点的控制能力弱。目前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法,就是在三脚架T档模式下保持稳定,然后连续多张拍摄,再用后期进行堆栈操作。

比如下方这张作品,就是我在新疆的果子沟用无人机拍摄了60张,后期分别作了车轨合成和堆栈降噪,最终效果来看画质维持得不错。

当然,还是期待之后的新型号能够进一步提升感应器的像素和尺寸,以及电池续航能力,这样的话能进一步拓展航拍的领域。

最后的话

本文总结了航拍作为独立创作形式,其目前依然存在的不足、核心的优势以及对一些短板的弥补。技术的进步也会倒推艺术理念的更新,与其恪守成见,不如主动去尝试新的思路。

欢迎关注

欢迎添加微信 343166584,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,加入我的摄影答疑群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