幻灯二

特写|无人机“空中”勘验面积,涉案林地纠纷高效化解

“你们看,根据无人机刚刚拍摄的图片以及测绘软件上显示的结果,涉案土地面积只有60多亩!”

近日,在江门开平一起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勘查现场,当地法官分别向当事人——一家经联社负责人、种植户老关展示测绘结果。

“这个测绘结果,准确吗?”经联社负责人提出疑问。

“无人机可以实现实时定位、立体航拍和全景扫描,能够精准地勘察和测绘土地,传送回来的数据是没有问题的!”当地林业站工作人员耐心解释。

无人机在空中盘旋,精准地勘察和测绘涉案林地。 通讯员供图

原来,这是一起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,关键点在于有争议的林地面积。此前,种植户老关与当地一家经联社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,合同里明确载明承包地面积为100亩,后来却发现实际面积远少于100亩。

“我已经按照100亩面积交了五年的承包款,换来的只有不到60亩地啊!”老关十分气愤,经多次协商无果后,遂起诉至法院,要求经联社退还部分承包款5万多元,往后的承包费则按照实际面积来计算。

收案后,开平法院赤水法庭联合多部门对案件进行调解。考虑到涉案土地已种植林木,面积存在较大争议,如采取传统的鉴定和测绘程序,不但流程烦琐且周期长、费用高,也将增加当事人的诉讼成本,承办法官请来了辖区综治办、林业站等工作人员,与双方当事人一同到涉案土地现场,实地勘察涉案土地的情况。

随着林业站工作人员的精准操控,无人机在涉案林地上方迅速绕了一圈。很快,一张清晰的林地图片就在设备上生成。随后,双方当事人在设备上勾勒涉案林地范围,通过测绘软件得出了涉案林地的面积。

涉案双方一起勾勒和确认林地面积。 通讯员供图

随后,各方一起到当地的司法所调解室里。在消除经联社负责人的疑惑后,法官与综治办、司法所工作人员接着组织双方调解。经过几个小时的现场沟通,双方同意往后的承包款按实际亩数计算,此前多收取的承包款一并退还。

“多收取的承包款,我们会退还给你!往后的承包款,将按照重新确定的面积来计算!”上述经联社负责人向种植户老关作出了上述承诺,后者也当场提交了撤诉申请书。

至此,承办法官通过启用多元解纷机制,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,高效化解了一起涉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,有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

【文字】南方+记者 董有逸

【通讯员】林玲玲 李辛堂

【作者】 董有逸
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